國務院辦公廳今年發布的《關于促進地理信息產業發展的意見》,明確了地理信息是國家重要的基礎性、戰略性信息資源,關系到國家主權、安全和利益。
今年3月由地理信息系統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主辦的GIS(地理信息)產業發展高端對話在京舉行。與會專家表示,地理信息產業進入了發展新時代。構建新一代地理信息服務業態和產業生態,亟待用大視野、大平臺、大整合來開拓創新。
動態地理信息更具價值
早上醒來,許多人第一時間會關心今天所在城市天氣狀況如何?駕車外出會使用導航選擇出行路線,上網購物、手機支付同樣需要位置信息。
地理信息應用已深入到各行各業,跨界信息的集成會產生許多新的應用,而這些應用的生命力在于地理信息數據的新鮮程度。動態的地理信息數據更是寶貝,其可堪比石油等能源資源。北京大學教授鄔倫介紹說,以往的地理信息偏重于靜態,主要是基于幾何空間、幾何坐標,由點線面組成的,現在新的地理信息更看重動態的。分分秒秒產生的地理信息數據,對于區域城市管理、分析決策、交通規劃等各個方面更具有價值。
比如正在開展的智慧城市建設,城市里不光有相對固定的樓房、橋梁、道路,還要有動態數據,如資金流動、人口流動、物質流動、交通流動等。只有將靜態數據與動態數據相結合,智慧城市才更有生命力。
固有商業模式亟待突破
近年來,我國地理信息產業以25%的年均增長速度實現了快速發展。據預測分析,到2020年,地理信息產業市場規模將達11000億元。然而,萬億元的“蛋糕”也吸引來了“業外”互聯網企業的介入。
2013年開始,BAT3大互聯網巨頭圍繞地理信息基礎數據,加大了產業布局,包括社交、位置服務、移動互聯網和O2O(線上到線下)。比如,阿里巴巴集團以2.94億美元戰略投資高德;百度收購地理信息企業瑞圖萬方,來提升百度在地址、交通信息查詢、位置導航等服務的用戶體驗;騰訊收購了科菱航睿公司,而騰訊“街景”地圖數據采集也正在進行中。
互聯網公司大手筆地介入地理信息產業,使原本“掙著賣白菜錢”的傳統測繪看到新希望。在創新商業模式上,雙方可以采取第三方承接服務模式,各自利用自身掌握的技術,實現優勢互補,共同分享萬億元的市場蛋糕。
打造地理信息生態系統
“地理信息會成為將來互聯網盈利的入口,而眼下要緊的是應以大視野思維來打造產業生態系統!睒I內專家表示,過去30年中,我國在地理信息系統上走的是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道路,而且這條路現在已基本走完,進入到一個瓶頸期,亟待突破。
中地數碼集團總裁劉永表示,要以更加寬廣的視野和格局來看待產業的變革和成長,從而推動產業大發展,互聯網思維能夠重構GIS企業。中科院地理所院士周成虎表示,未來會形成“數據+技術+服務”一體化地理信息系統,整合數據獲取、處理、分析、應用、服務,完整的產業生態系統將是未來產業發展的方向。
鄔倫認為:“要把地理信息大數據與移動互聯的地理信息整合起來,絕對不是幾家傳統的企業、傳統的投資規模就能推動的。這需要建立整個產業生態,需要像IT巨頭這樣的企業參與!
地理信息業界應有更廣闊的視野,突破企業在運營上的一些固化思路,實現跨界融合。(經濟日報)
|